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

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霍桑试验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从1924年到1932年,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

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但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无论工作条件(照明度强弱、休息时间长短、厂房内温度高低等)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

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在试验计件工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发现生产小组内有一种默契,大部分工人有意限制自己的产量,否则就会受到小组的冷遇和排斥,奖励性

工资并未像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历时两年的大规模的访谈试验中,职工由于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自己的想法,发泄心中的闷气,从

而态度有所改变,生产率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在霍桑试验中,专家用两年多的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

准反驳和训斥。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的

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在日本,目前不少企业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根据“霍桑效应”的原理,设立了所谓“特种员工室”。此室里陈设有经理、车间主管、班组长的偶像及木棒数根,工人对某管

理人员不满,可以棍打自己所憎恨的人偶像,以泄愤懑。

在美国,近几年来也诞生了各种“泄气中心”,专为在现实生活中受了冤屈而想发泄的人服务。有的医生则用发泄疗法治疗某类病人,即:医生让许多病人坐在一起,让大家

毫无顾忌地“吐苦水”,发怨气,把郁积心中的苦恼情绪一股脑儿“吐”出来。

美国《读者文摘》曾记载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一天深夜,一位医生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妇女打来的电话,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透他了!”“他是谁?”医生问。

“他是我的丈夫!”医生感到突然,于是礼貌地告诉她:“你打错电话了。”但是,这位妇女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说个不停:“我一天到晚照顾四个小孩,他还以为我在家里

享福。有时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却不肯,而他自己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会相信……”尽管这中间医生一再打断她的话,告诉她,他并不认识她,但是她还是坚持把

自己的话说完。最后,她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医生说:“您当然不认识我,可是这些话已被我压了多时,现在我终于说了出来,我舒服多了,谢谢您,对不起,打搅您了。”

这个“笑话”中的妇女是很令人同情的。她的举动看似错乱,实际很正常。它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总要接到倾诉,宣泄情绪的地方,而且往往是蓄之愈久,发之愈烈。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

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