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Native 工程团队的工作流程
一、AI Native 工程团队的工作流程
1. AI 主导全流程 :默认由 AI 承担研发全流程工作,包括写文档、测试、设计文档、代码、Code Review、监控等。AI 无法完成的部分由人工补充(需明确理由)。
a. Code Review :使用工具 Cold Rabbit AI,10 分钟完成(传统大厂如 Google 需 1-2 天),AI 批准后直接合并代码,线上问题可快速回滚或修复。
b. 代码生成 :使用工具 Linear(任务跟踪)+ Devin(AI 编码工具),创建任务后自动生成代码,无需手动打开 IDE。
c. 监控 :使用 Incidents.io 收集并分析日志,覆盖 40%-50% 运维工作,团队无专职 SRE。
2. 效率提升 :通过 AI 工具链,研发效率远超传统 10 倍(如 Code Review 时间缩短 90%),支持快速迭代(先做 60 分版本,再优化至 80-100 分)。
二、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
1. 按结果分工 :团队不以流程(如前端/后端)划分,而是以最终结果(如用户体验)为目标。工程师可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客户沟通,减少跨团队协作瓶颈。
a.例:Business Experience 团队对商家体验负责,Consumer Experience 团队对消费者体验负责,成员可跨角色直接修改影响结果的环节。
2. 工程团队为核心 :工程团队主导前 60%-80% 工作(含产品/设计),快速上线验证,其他团队(如专业设计师)在此基础上优化。
3. PM 角色弱化 :20 人团队无全职 PM,由工程师兼职或 CEO/工程负责人直接承担 PM 工作,减少决策层级(客户反馈直接到工程师)。
三、AI Native 团队需要的人才
1. Context Provider(上下文提供者) :
为 AI 提供关键上下文(如行业经验、用户需求细节),弥补模型知识盲区。例:团队中曾在餐馆工作的成员,能提供餐饮行业真实流程,提升 AI 生成代码的实用性。
2. Faster Learner(快速学习者) :
快速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以驱动 AI,而非比 AI 更聪明。团队更关注候选人能否明确目标并激发 AI 潜力,而非现有技能。
3. Hands-On Builder(结果负责者) :
对最终结果全流程负责(如产品功能的端到端交付),减少跨角色协作的上下文同步损耗。
四、招聘与人才培养
1. 招聘方式 :
a. Take-home 任务 :给候选人一个需 AI 辅助完成的复杂项目(如 2 天内开发一个产品),考察其 AI 工具使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如何调整 Prompt 解决问题)。
b. 参考背书 :对强背景候选人,通过内推降低 Take-home 任务的执行门槛。
2. 团队适配性 :
年轻、学习能力强的新人更易适应(如应届生,成长于 AI 普及环境);资深员工可能因习惯传统工具(如 Vim/Emacs)而抵触 AI 工具链。
五、大公司为何难以效仿?
1. 组织惯性 :大公司规模大、流程复杂,转型需大规模调整组织架构,阻力高(如员工信心、既得利益)。
2. 效率权衡 :大厂现有流程虽慢但稳定(如裁员争议影响员工信任),而创业公司更灵活,可快速试错。
3. 未来趋势 :AI 可能催生“一人独角兽”(小团队完成复杂任务),大公司必要性下降。
六、其他关键问题
● AI 代码的可靠性 :AI 生成代码占比约 90%,关键业务(如 Infra)人工审核更多;非核心业务(如前端)快速上线,线上问题可快速修复。
● 非 Coding 场景应用 :AI 已用于销售流程自动化(如从潜在客户到客户成功的端到端服务),压缩传统多角色协作链条。
● 事故应对 :AI 生成代码优先假设可行,出错时人工介入;核心业务人工审核更严格,非核心业务快速迭代。
评论

React 18的并发渲染确实是个重大改进,我们在项目中已经升级使用,性能提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