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称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游客变成奶粉邮递员

据欧洲时报网和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7月10日报道,“奶粉风波”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从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频频见诸报端的奶粉抢购潮,奶粉似乎与中国人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周一(8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就此发表文章,探讨“奶粉与中国”。全文摘编如下:

  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热衷于从海外购买婴儿食品——奶粉,三聚氰胺丑闻的爆发让中国人不再相信其国内厂商,这也导致了全球许多地方的奶粉库存告急,包括德国。

  赴华留学的德国学生凯瑟琳(Katharina)在假期回德国的时候,她的朋友提出了一个在她看来另类的要求:“你回来的时候能帮我带10千克奶粉吗?”因为她的这位朋友刚刚产下一名婴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中国人去海外旅游或者有朋友出境游,都会要求带回“纪念品”,不过这个纪念品已不再是以往的昂贵名牌产品或者有趣的当地特产,而是奶粉。几乎每一个认识育有婴儿家庭的人都免不了成为“奶粉邮递员”,甚至是走私者。大多数年轻中国父母,尤其是来自大城市的父母,不希望用国产奶粉来育婴。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深深震惊中国父母。丑闻爆发后,中国家长的抗议之声四起,奶制品业的贪官以及不良商家被送上法庭,中国政府也发声,称要加强监管。但是,中国人并未因此重拾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而后,中国奶制品业仍丑闻频出:去年,湖南出产的婴幼儿奶粉被通报发现“含强致癌物”;今年4月又爆出掺入过期奶粉的丑闻。

  在中国,母乳喂养对大多数城市妈妈来说并不现实:她们多是职业女性,产假有限,所以很多人选择将孩子讲给自己长辈,或者在资金充裕的条件下请保姆。这样,奶粉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婴儿们的必需品。

  中国人对奶粉的巨大需求导致了香港、英国、德国等多地的奶粉库存一度告急,各国纷纷出台限购令。旅居海外的华人们常常向亲朋好友寄送奶粉,在机场附近的超市,奶粉也总是销售一空。

有话要说